责编:陈凯欣
2025-05-10
中国证监会各地方监管局近期接连对私募基金行业展开专项整治行动。深圳市证监局最新发布的辖区私募基金监管通报显示,部分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违反基金合同约定进行投资操作以及挪用基金资产等严重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已明确表示将加大执法力度,持续强化对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监督检查。
与此同时,北京市和上海市证监局也分别要求辖区内私募机构立即开展全面自查整改工作。从今年披露的监管处罚案例来看,行业内的长期痼疾仍然是重点整治对象。
据业内统计显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今年前四个月共公布了182份针对私募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纪律处分决定书。其中,近五成私募机构因信息披露违规受到处罚。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野蛮生长"时期,许多私募管理人人员配置较为简单,一人身兼多职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合规和运营团队建设严重滞后,从而引发了信息披露不及时、内容不完整等问题。
承诺保本收益一直是私募行业的另一个重点违规领域。监管部门近期查明,有多家私募机构通过签署回购协议或承诺函等方式向投资者提供固定收益保障,这种行为本质上构成了对投资风险的虚假承诺。有研究人员表示,在缺乏市场知名度和显著业绩的情况下,不少中小型私募机构为吸引投资者,往往将"保本保收益"作为主要卖点。即便是部分头部机构,也存在针对高净值客户做出类似不当承诺的情况。
监管部门采取的处罚措施从警告到取消管理资格不一而足。例如,深圳达慧私募就因未按规定进行信息披露、提交材料失实等问题被协会吊销了管理人资质。这一系列监管举措表明,行业规范化治理正在持续深入,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